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昨天,“铭心撷珍——卡塔尔阿勒萨尼收藏展”亮相故宫博物院午门和西雁翅楼展厅。展览呈现了来自阿勒萨尼收藏的270余件珠宝杰作和280余件稀世珍品,将持续至6月18日。 展览共分为两部分。在印度高级珠宝展部分,带来了一系列印度珠宝艺术的巅峰之作,总计270余件(组),呈现了从莫卧儿王朝直至现代的印度珠宝艺术。本部分展品中引人注目的藏品众多,其中不乏富有历史意义的皇室珍宝配饰,以及卡地亚等欧洲知名...
最高人民法院与国家文物局12日签订《关于加强司法文物保护利用、强化文物司法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司法文物保护座谈会。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强调,各级人民法院要切实做好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加强对司法文物的保护,不断提升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全国各地司法文物抢救工作,不断丰富法院博物馆馆藏资源,让体现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变迁的重要实物留得住、管得好、用得活。要推进司法文物的合理适度利用...
近年来,一些省市陆续实施低等级文物向社会开放认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早在2012年,广东省开平市、始兴县两地就对境内的开平碉楼和客家围楼进行社会开放认养,经过6年多的实践,两地的古建筑认养成效如何,是否达到了人们当时的预期呢? 开放认养的初衷 “围楼是广东客家人聚居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在广东的众多围楼里,我们始兴的围楼是比较有特色的,它融合了古代中原坞堡(又...
从没有一艘船像泰坦尼克号这样,承载绵延一个多世纪的爱恨情仇。4月17日,泰坦尼克文物精品展新闻发布会暨开箱仪式,在武汉汉古艺术馆举行,现场开箱7件文物震撼世人。 泰坦尼克号,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传奇故事和太多未解之谜,虽沉入深海一百多年却依然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 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件。这艘当年由英国白星航运公司建造的世界最豪华游轮,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极致的奢华体验,...
4月1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张朋昌博士带领团队一行6人赴陕西历史博物馆交流座谈,就唐墓壁画颜料光谱特性数据库建设项目开展进行充分探讨。陕西省壁画保护修复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晏新志,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基地办主任杨文宗及壁画基地办相关人员参加此次座谈。 张朋昌介绍了数据库建设项目的意义、国内外数据库现状、数据库建设工作内容以及具体工作开展的计划,并表示希望通过此项目的开展填...
18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考古工作者在三亚搭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探索一号”科考船,启程前往西沙群岛北礁海域进行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本次调查计划下潜的深度将突破我国以往水下考古工作的深海“空白区”,个别潜次深度或将超过千米。 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忠介绍,本次深海考古调查计划安排6个潜次,每个潜次作业时间6至8小时。6名水下考古工作者将搭...
4月10日,湖南涟源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梁育清代表市委政府授予主动上交五件战国青铜剑文物的龙塘镇新石桥村村民李新定“涟源市文物保护功臣”称号,并按国家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2017年8月13日下午,龙塘镇新石桥村56岁的村民李新定在湄水(新石桥段)河边放羊时,发现被洪水冲垮的田坎上五把古剑插在泥土里,他随即把古剑取出带回家中,并迅速向龙塘镇派出所报警。市文物管理所在接到龙塘派出所报告后,立即...
史前水稻的栽培和驯化,对中华文明的诞生与人口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界对于“水稻栽培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结论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稻作农业向外传播的时间与过程还存在疑问与分歧。日前经过科学手段分析,考古工作者发现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东阳遗址的水稻遗存,属于距今5800多年的人工栽培品种,为研究水稻种植的起源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 东阳遗址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渭河下游,是一处仰韶文化...
在浙江宁波镇海九龙湖镇的鱼山遗址,环境考古学家利用地层学研究和测年技术推断:约4580年前,一场史前大风暴几乎摧毁这个种植水稻的海边小聚落。其后约120年间,长江口-杭州湾的相对海平面上升了近1米。 浙江省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了这项研究。在包含着古人类器物、泥沙和腐殖质的地层中,史前人类生活过的地层和海水入侵的痕迹相互堆叠,如活化石般,清晰记...
4月12日下午,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常务副主任张金萍一行3人,赴陕历博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交流座谈。陕西省壁画保护基地常务副主任晏新志、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基地办公室主任杨文宗、副主任王佳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参加。 晏新志对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壁画基地人员构成情况,同时表示,...
17日,在故宫博物院“平安故宫”工程实施5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地下库房改造及通道工程”正式启动。该项目全部为地下工程,具体建设内容包括:一是在原一期、二期地库之间加建地库,面积8285平方米,使地库建筑总规模达到29073平方米;二是建设地库至西河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地下连接通道。地下库房改造工程旨在消除渗漏等安全隐患,提升设备的运行能力;增大储藏面积,解决文物因装入防震囊匣引起的储存空间不足...
近日,国家文物局通报了2017年度全国文物行政执法和安全监管工作情况。 全国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及文物执法机构开展文物执法巡查232103次,发现各类违法行为679起,其中按简易程序处理522起,按一般程序立案查处157起。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违法案件立案90起,实施行政处罚32起,责令改正70起,涉嫌犯罪移交公安机关6起,纪检监察机关实施责任追究8起。 全国“12359”文物违...
自1990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仅仅是把28年的上榜项目累积放到中国的考古地图上,都是令考古人非常骄傲的一件事。 进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的每项考古发掘都是履行了报批手续、取得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在发掘过程中,也是依照了国家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保证了考古发掘的科学质量,其所揭示出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更是不断提供着我们走进历史深处的钥匙,丰富着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
2018年3月24日,中国考古学会在四川省眉山市组织召开学会六届十一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学会理事长王巍,副理事长赵辉、童明康、李季,秘书长陈星灿及各位常务理事出席了会议。本次理事会还邀请各专委会负责人或代表出席,王巍理事长主持会议,共35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会议听取了关于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8?成都)筹备工作情况的汇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院长代表承办方进行了汇报。为保...
2018年4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在北京召开“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结项专家论证会”。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学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苏荣誉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马燕如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胡东波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昌平教授、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万琳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霍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